山东职校招生网为同学们提供了全面了解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信息途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的详细内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变动,请以相关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本文目录一览:
清政府为何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1、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
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西方关于甲午战争的漫画,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旦滚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模皮余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握桥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较快,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4、党派争斗
清廷内部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当时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清流派是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权势的力量,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掌管军机处和翰林院,又称为帝党,实力庞大。军机处诸公对翁同龢极为尊重,光绪帝更是"每事必问翁同龢,眷倚尤重"。
在对日宣战前,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帝党重要成员张謇就向翁同龢建议,将李鸿章调往威海前线,而以湘系大臣接手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俾分淮系而制约之"。出于对李鸿章和淮军的疑忌,调湘军北来以分淮军之势,借以巩固京畿,而防内变,成为帝党一致的观点,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党的一贯主张。 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前期变成了淮军单独对抗日本全部军队的现象,李鸿章对此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绪。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从朝鲜战场到丰岛海战,淮军和北洋水师胜少负多,招来了清廷中的清流派一浪高过一浪的责骂,斥责在朝鲜的淮军统领叶志超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称其为"残丁败叶";并再次指责李鸿章"贪生怕死"。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1894年8月23日,清流派听闻有日舰在渤海海域出现,立即慌了手脚。光绪帝下令:"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日舰)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 本来还在渤海外围巡防的北洋水师,就这样被死死的锁在了渤海湾内。
为了攻讦北洋军事集团,帝党的清流派言官们不惜用夸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栽赃陷害的手段攻击李鸿章及其下属的北洋将领。
1894年八月初九(9月8日),江南道御史张仲炘奏陈北洋诸种可疑行事,其中指"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海上冲突已发生后,犹在上海由候补道张鸿禄经手,出售米三千石予日本,而日尚订购开平煤三万石,以战事既兴,经办人员不拟售给,李鸿章却谓买约订于失和之先而仍令成交,且促速办,人称不解。尤有进者,张摺复指李经方昔使日本,与宫眷往还甚密,曾认明治天皇女为义女,且议聘为儿媳;又在日开有资金八百万之洋行,时任津海关道之盛宣怀亦有插股,且其仍照常贸易;前后相映,则资敌之罪,似已非妄"。
为了攻讦李鸿章,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让儿子当了日本"驸马"这种"故事"都能写进奏折,以至于连帝党首领翁同龢看了这篇奏折后都评价:"语绝奇"。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结果都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对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自中法战争后,相对平静了很多年,这也使中国的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些。
而且在甲午战争前,朝廷和大部分朝臣对于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多年前,认为日本不足为虑。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扩充军需的时候,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了军费预算。
过于依赖外交,延误军机:清政府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战略。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等都是主和派。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清政府一直努力的都是争取英俄德法等国家的调停,以次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信奉“武器决定论”:在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作用远比古代更加重要。但是李鸿章却过于信奉武器决定论,认为日本的军械和技艺都强于中国,中国的武装平定内乱有余,但是抵御外悔不足。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这种消极态度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
封建统治的腐脊好朽没落: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朝廷也分成帝后两派。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所以,没落高野拦腐朽的清政府是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的。
军队素质低下:政治腐败必然会影响到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这和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当时全国的军队中,北洋军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军也戚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
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迟信,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历旦祥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
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肢搏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扩展资料: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朝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甲午大海战清军战败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对可扮铅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1、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War)。
2、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闭缺祥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4、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5、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轿搏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失明巧败的原因:一是对可能发生的侵略孝槐掘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二是对于战争没有认清形势,过分依赖外交而放松军事努力;三是过于信奉“武器决定论”;四是封巧核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五是军队军纪涣散、操练废弛、精神萎靡等。
如果您对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的详细介绍有相关问题或对以上山东职业学校感兴趣,可以在下面提交您的信息,以便专业的择校老师一对一指导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