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校招生网为同学们提供了全面了解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信息途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的详细内容,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的魅力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变动,请以相关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本文目录一览: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的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形容齐国音乐“韶乐”美妙动听的。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齐国音乐“韶乐”美妙动听的,连吃饭时都在想着以至于尝不出肉的味道。后世也用“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做事专注认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孔子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读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出处: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成语故事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鲁国大夫孔子,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二人对武乐和韶乐进行探讨,并且进行热烈的讨论。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这里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不知”就是不思、不想。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肉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往往是上层阶级的食物。正是因为肉食的珍贵和难得,所以孔子在齐国学习了《韶》乐,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想念肉的味道,甚至是食肉而不知其为肉,这是孔子“发愤忘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的极致体现。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次年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恰逢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孔子也有幸终于听到了正统的韶乐演奏,之后一连三个月下来,孔子终日弹琴演唱韶乐,手舞足蹈,无论是吃饭睡觉都在揣摩韶乐音律,连吃自己情有独钟的红烧肉时,也尝不出滋味了。
三月不知肉味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于《论语·述而》,很多的朋友不懂什么意思,下面一起来看看分析。
1、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用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2、 三月不知肉味。读作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3、 出自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白话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4、 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以上的就是关于三月不知肉味一般用来形容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释义: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引申:
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如果您对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的详细介绍有相关问题或对以上山东职业学校感兴趣,可以在下面提交您的信息,以便专业的择校老师一对一指导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